【本文来自《开诊10个月、接诊近万人次,“拒绝上学门诊”一号难求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
这是教育异化的突出表现,它有三重悖论:

1. 效率陷阱:PISA测试中我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长比OECD国家平均高出15.6小时,但创造性思维测试却低于平均水平。这种投入产出失衡揭示教育效率的虚假性。当下,环顾身边绝大多数的“名师”“名班主任”“名校长”,都名不副实,他们根本起不到专业引领、示范辐射的作用,这些“名“,最终成为某些人沽名钓誉、追逐利益、晋升提干的工具。

2. 剧场效应升级:轰轰烈烈的课外辅导禁令催生出潜流暗涌的\"游击式补课\",以北京海淀区为例,2023年调查显示87%家庭转入私教市场,教育支出不降反增35%,形成\"禁补-黑市-更高成本\"的恶性循环。如今,这一现象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愈演愈烈,更加普遍和严重。被裹挟在这股洪流中的中小学生根本无力反抗,只能选择顺从或消极逃避。低效、焦躁……伴随整个的教育阶段。

3. 评价体系悖论:调查显示,98.7%的教师“认同“素质教育理念,但他们却将76.5%的课堂时间用于应试训练,这种认知与实践的割裂彰显了生存的无奈,也制造了制度性的焦虑。这种教育认知和教学实践的人格分裂,危害是长远的,不可不警惕。

要摆脱这三重悖论的诅咒,谈何容易。我们的基础教育,需要尽快想办法让孩子们真正回归到学校课堂,更需要彻底斩断伸向家长口袋的那一只只黑手。教育,不能成为牟利的天堂。